联系方式

  • QQ:99515681
  • 邮箱:99515681@qq.com
  • 工作时间:8:00-23:00
  • 微信:codinghelp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代写留学文书代写留学文书

日期:2021-04-22 11:27

中国传统文学在西方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历史较为悠久,至今已持续了数百年时间。自17世纪发轫以来,英语世界译介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作品,在相应的各个历史时期和阶段中,这些作品的译介对中国和英语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应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各种译作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品经过译介,在目标文学和文化系统中得到了本土化和“深加工”,俨然成为异域经典。中国的“灰姑娘”故事——唐代小说“叶限”故事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即是最值得关注、同时又最具有启示价值的一个案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英语世界持久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叶限”故事在英语世界能够得到广泛接受和经典化,与各种形式的再生产——尤其是可视化再生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当下积极探索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切实实现中国文化对外“精准传播”的语境下,以这些经典案例为镜鉴,深入研究相关经典作品在目标文化体系中的译介模式和经典化历程,探究和审视其中的规律,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经验,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国“灰姑娘”的西游和经典化之旅

“叶限”故事是唐代段成式所撰的志怪笔记小说《酉阳杂俎》续集卷《支诺皋上》中收录的一则小故事:主人公叶限是秦汉之前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吴姓洞主的女儿,父亲死后,为后母所忌,多受虐待。某天得到一条小金鱼,便带回家中悄悄喂养;鱼通人性,成为叶限的唯一伴侣。但恶毒的后母设计欺骗叶限,偷偷将鱼杀掉煮食,并将鱼骨藏起来。叶限伤心欲绝,有神人下凡,告诉她鱼骨能够有求必应,从此衣食丰足。“洞节”那天,叶限悄悄盛装打扮出现在节日盛典上,逃离时不小心弄丢了一只鞋子。丢失的鞋子后来为陀汗国国王所得,国王遂找寻鞋子的主人,几经波折,找到叶限并娶她为妻,成为陀汗国“上妇”。后来后母和她的女儿们被飞石砸死了。“叶限”故事被认为是世界上有文字材料可考的最早的“灰姑娘”故事[1],比19世纪的《格林童话》记载的“灰姑娘”故事早了整整一千年。

在上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叶限”故事几乎完全被湮没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浩繁卷轶之中,鲜为外人所知,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才出现在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翟孟生(R. D. Jameson)的《中国民俗学三讲》(Three Lectures on Chinese Folklore)一书中,成为西方现代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素材,七百来字的原文被完整地翻译成了英文。借助翟氏的译文,中国的“灰姑娘”(Cinderella in China)故事才开始为英语世界所了解,自此逐步得到广泛接受,并不断得到演绎和再生产,由最初的全译,到后来的节译,再到后来的改译和改写,并最终以影视化再生产的形式走进西方世界的广泛性接受视野。

粗略统计,英语世界在过去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已经创造了近20个各种类型的“叶限”故事英译本,以各种译文集、译著、期刊论文、单行本、绘图本、大学课程教学大纲等出版物形式出现;针对的读者对象也由最初的学术研究者和汉学研究者到普通读者发展到针对性极强的少年儿童和成人等特定的读者群体,目标对象群体越来越广泛。经过反复译介与改写,“叶限”故事作为世界上最早记载的“灰姑娘”故事在西方世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西方世界的青少年观众中非常受欢迎。在过去的数年时间之中,英语世界仍在不断地将这则小说演绎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儿童故事、小说和影视作品等。近些年中就出现了多个儿童读物版译本:格罗斯(Ila Lane Gross)的Yeh Shen、吉娜·莎贝拉(Gina Sabella)的Yeh Shen、美国Create Space公司出版的《灰姑娘故事终极版》(Cinderella: The Ultimate Collection)中的“Yeh Shen”、Brenda Parkes的Yeh Shen和Ray Simmons的Yeh-Shen: A Traditional Chinese Cinderella。美国本土作家唐纳·乔·那不勒斯(Donna Jo Napolis)受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tor Mair)的“The First Recorded Cinderella Story” 一文中叶限故事译本的启发,2004年创作小说《惊世狂花》(Bound),作品以“叶限”故事为梗概进行创作,将故事的背景设置为中国的明代时期,但女主人公的名字由“叶限”变成了“Xingxing”。《惊世狂花》采用译写的方式,让“叶限”故事得到了再次演绎。与此同时,“叶限”故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被改变成卡通电影、故事片和音乐剧等多种可视化作品,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向目标“读者”群体展示中国“灰姑娘”的魅力,赋予它新的面孔走向更大众的读者群体。众多文字文本和可视化文本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庞大且越来越丰富的译本库,以满足不同层次和具有不同阅读期待的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毋庸置疑,作为翻译文学而言,“叶限”故事一方面保留了中国“灰姑娘”故事的母本底色,另一方面又高度契合了异域读者审美期待和阅读需求,充分实现了本土化和经典化。

二、异域可视化再生产

与其说叶限的故事在英语世界的译介非常成功,不如说原文本在初步译介之后经历了非常有效的再生产加工,最终取得不同凡响的传播效果。

1.叙事重构的“混血儿”

上世纪80年代,美籍华裔作家艾琳·路易(Ai-ling Louie)重新翻译了这则小说,并命名为《叶限:中国的“灰姑娘”故事》。译本中去除了原作中的大量文化细节,例如:叶限心灵手巧,擅长淘金,她的父亲非常疼爱她;叶限悄悄把鱼儿养在家里的盆子里,后来鱼儿大了就只能放入后面的池子里;后母花言巧语欺骗叶限,悄悄将大鱼宰杀烹食掉的具体细节;国王娶了叶限之后过于贪婪导致鱼骨不再灵验,等等,这些细节的省略集中突出了故事的梗概,强化了叶限的核心形象。同时,路易还改写了部分细节,使故事在主要情节和叙事模式上更多地接近西方的“灰姑娘”故事。比如,将原文中的“为后母所苦”改写为“因为叶限不仅比后母的亲生女儿更漂亮,而且心地更善良”;神人告诉叶限不能向鱼骨过度索求帮助;“洞节”变成了村子里的青年男女寻求配偶的节日,后母担心叶限的风头会盖过自己的亲生女儿,便不让她前往;前往盛典的路上,有个声音警告她“千万别把鞋子弄丢了”;仓促逃回家以后,她向鱼骨忏悔祈求,但是鱼骨却没有任何反应;轮到叶限穿上遗失的那只金鞋,褴褛的衣服突然变成了美丽的翠羽披风,国王被叶限的美貌打动;等等。大体上让译本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模式向典型的西方“灰姑娘”故事靠拢:后妈和非亲姊妹虐待——获神秘力量帮助——国王(或王子)借舞会或节日寻求配偶——鞋子的得与失——全国少女试鞋——“灰姑娘”成为王妃。

经过路易改写的“叶限”故事很快得到了目标读者的广泛接受。及至今天,仍有很多读者认为这个文本的选择准确地预测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他们认为,通过路易的译本,原本对西方的“灰姑娘”故事非常熟悉的他们发现了有着另一种面孔、但同样美丽动人的中国“灰姑娘”1。

1985年,“叶限”故事受到当时美国的三大电视网之一的CBS广播公司的青睐,该公司以路易的译本为素材,沿用原书名将“叶限”故事制作了《CBS故事书》卡通剧集的第二集,这是中国的“灰姑娘”故事第一次走上银幕。这部卡通剧基本上照搬了路易译本中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获得神秘力量帮助”这一情节中去掉了神人这一角色,鱼骨成为具有超自然力量和帮助“灰姑娘”的唯一角色)。当然,将译本转化为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的呈现、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手段都需要由文字叙述转化为人物对白来实现。这部卡通剧在人物造型和环境设置上尽量地“保留”或颇为用心地“创造”了某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山水、宫殿和房舍的造型大力借鉴中国传统动画片中同类元素的表现手法;国王、官员和军士穿戴着典型的中国清代帽子和服饰;商人的店铺中悬挂一幅大大的“禅”字;国王迎娶叶限时众人簇拥着花轿前往皇宫,等。但在故事细节上,又充满西方文化色彩:后母的女儿参加节日盛典的时候自信地在叶限面前叫嚣“我要去找我的丈夫,我要当新娘;我要去找我的丈夫,我要当新娘”;国王在节日盛典上邂逅美丽的叶限,邀请她共舞一曲,姑娘欣然答应,两人翩然起舞等。这些充满西式文化情调的细节与过度营造的中式场景搭配在一起,产生了一种颇显违和却又符合目标受众审美期待的陌生化效果——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一方面对来自东方的异国情调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坚持立足西方本土的文化价值观念来理解和接受他者文化。虽然“叶限”故事以卡通剧的形式在异域进行了初次可视化再生产,而且加工尺度较大,但也给英语世界的受众提供了超越纯文本、直观体验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诚如他们对路易译本的评价中指出的,“观察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们看待社会事物的方式有着什么样的差别,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我认为这个故事承载着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意义。我觉得这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绝佳资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1。这部卡通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西方观众,为“叶限”故事在英语世界乃至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穿越时空的“重生”

2007年,“叶限”再次走上英语世界的银幕。美国导演大卫·卡普兰(David Kaplan)编剧和导演的《鱼年》(Year of the Fish)以美国唐人街为背景,讲述了对生活充满理想的中国女孩叶限在纽约的“灰姑娘”般人生经历:她只身前往美国纽约赚钱为父亲治病,身陷靠色情拉拢客人的按摩店,宁愿打杂也不甘沦落,后来一个神奇的老妇人送给她一条金鱼,声称可以为她带来好运;她把金鱼当成了唯一的倾诉对象。新年集会上,叶限邂逅爵士乐手约翰尼,两个人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叶限的人生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

除了“叶限”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和中国女孩的身份以及“金鱼”作为整部作品的文化身份的象征得到了保留外,《鱼年》几乎摈弃了唐代“叶限”故事的所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原型。从背景设置、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安排等诸多微观层面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个故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必须承认的是,整个作品的故事梗概、叙事结构和手段、主题思想等与唐代“叶限”故事可谓同出一辙,异曲同工——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历的都是典型的“灰姑娘”的遭遇和机遇,其中蕴含的精神主旨与世界上所有的其它“灰姑娘”故事完全一致:讴歌了善良和勤劳,谴责了丑恶与自私,对弱者表达同情,让恶人得到惩罚。实际上,这就是唐代“叶限”故事在21世纪的英语世界经过重新阐释和演绎之后穿越千年时空的一次异域“重生”,物人两非,不变的是中国“灰姑娘”故事承载的永恒主题与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

这部影片甫上映便被评选为2007年圣丹斯电影节的官方参赛作品,并获得一系列国际电影节大奖,如2008年波士顿独立电影节观众大奖、独立精神奖最佳新人提名、阿什维尔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观众也给予了很高评价:“(《鱼年》)讲述的是一个很老的故事,但却讲得很好,有悲伤,有笑点,也有浪漫……我很喜欢”2。也许是由于前期诸多“叶限”故事英译本和卡通影片在英语世界的读者或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很多观众从片名和女主人公的姓名就很容易地找到了故事的源头,“这部影片是‘灰姑娘’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只是时空背景更换到了当代的(美国)纽约唐人街”3。而且“很显然,这部影片的原型是一个古老的中国童话故事,但也是一个发生在今天的纽约唐人街的一个‘灰姑娘’故事。尽管这个故事人们都已耳熟能详,但它仍然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很多人观看之后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也一样。”4

纵观“叶限”故事的“西游”历程,不难发现,从最早的翟孟生译本(1932年)到林语堂译本(1952年),其间共有4个译本产生。这些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的接受[2],但是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从英语世界流传的众多“灰姑娘”故事中选择将17世纪的法国童话作家夏尔·贝洛尔笔下的“灰姑娘”搬上银幕。“叶限”这个中国的“灰姑娘”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美国CBS影业公司制作成动画电影而风靡一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有西方学者仔细对比中国版“灰姑娘”故事和迪斯尼卡通版“灰姑娘”故事之后指出,“迪士尼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讲民间故事的高手,在1949年创作这部卡通片的时候,可能仔细阅读过韦利1947年发表的那篇翻译和评论段成式创作的‘叶限’故事”[2]。相形之下,只能说明来自中国的“灰姑娘”只能在中西文化交流恰逢其时的时候才能受到应有的关注。

如果说CBS卡通片《叶限:中国的“灰姑娘”故事》意在将一个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迁移”至异域栽培的话,《鱼年》则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学中萃取其中的精髓,将童话和现实融汇为一体,在平凡和粗鄙的现实中去捕捉童话转瞬即逝的魔力绽放的瞬间,将它打造成一个能够叩动成年人心扉的“童话”。从路易译本开始,“叶限”故事的中国面孔在英语世界经过再生产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从《叶限:中国的“灰姑娘”故事》到《鱼年》,经过可视化再加工的“叶限”形象也逐渐失去原有的色调,但中国“灰姑娘”故事的文化身份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得到彰显,这一切都是“叶限”故事在西方世界经过近百年的译介和传播后成功实现本土化和经典化的结果。

三、可视化再生产:一种可能的后翻译形态

“叶限”故事在诞生以来的近千年时间之中,即便在本土也是默默无闻的;然而,后来经美国民俗学家翟孟生发掘而开始其西游之旅,路易译本就是那段具有魔力的鱼骨,让它的运用从此发生转折,一发而顺当其势,成为西方世界广为人知的“世界上最早记载的‘灰姑娘’故事”,从中国文化系统的边缘走进了英语文学和文化系统,最终由边缘走向了中心,成功地完成了异质文化产品在英语文学和文化系统中的经典化过程。不得不说,“叶限”故事的英译本身就演绎了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叶限”故事在异域获得经典化的背后也留下了相应的启示:要获得西方世界的充分接受,付出改头换面的代价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中西方受众系统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因此,从译介学的理论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应该正确看待文学作品在译入西方世界的过程中受到改写而出现文学形象变形和文化价值受到调适的现象;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任何文学翻译活动必须以目标语文学和文化系统的需求为导向,不符合目标语文学和文化系统需求的译作是不可能获得目标读者的徒劳行为,在两个文化系统尤其文化价值体系差异显著的两个系统之间发生文化接触和干预的早期阶段及至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原作文本的改写是不可避免的;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历史来看,无论译者秉持何种文化立场,拥有何种文化身份,他们都必须以目标读者的阅读和审美需求为导向对文本进行加工——即翻译的再生产过程;再生产带来的后果自然是内容的增减、文化形象的变异或扭曲、文化价值的调适等。从后殖民的理论角度去审视,这个再生产环节无疑是一种“跨文化侵略”的过程[4],然而,从跨文化实践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却又是翻译的一种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需要明确的是,这两种审视视角本身并不矛盾,不应该成为正确理解传统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中的再生产现象的障碍,因为前者是政治隐喻层面的批判,而后者是跨文化实践层次的经验认知。因此,只有从探求中国传统文学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这一目标出发,才能正确认识翻译中的再生产现象,不管是美化还是丑化的实践行为,都应该视为对目标文学和文化系统需求的一种反映。

既然再生产是翻译的必然结果,那么,基于纯粹文本翻译的可视化再生产就是翻译的另一种形态,确切地说,是翻译行为的一种可能的理想形态或后翻译形态。“叶限”故事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经典化之旅就足以证明,可视化再生产和狭义的翻译之间是一种良性的相互推动和促进关系:成功的再生产为可视化再生产奠定基础,可视化再生产可以让再生产创造的译本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

20多年前,活跃在中西方文化交界地带的华裔学者刘绍铭谈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对外传播时曾说过:“英译中国文学,对一般美国读者说来,都是冷门书。没有几个例外……传统文学尘埃落定,本身不会有突破。新的译本出现,也只有行家欣赏。”[4]事实上,“英语(图书)市场是(其它语种的作品)最难进入的”[5],《出版周刊》2004年至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翻译著作在出版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只有3%左右。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调查发现: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期间,美国每年出版的所有图书中小说和诗歌类作品所占的比例只有约0.7%[6]。在英国和爱尔兰情况似乎稍好一点,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这个比例超过了4%,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中总体上还在以69%的增幅提高;2011年一度超过5%,其中小说和诗歌类作品所占比例约3.58%[7],但与中国出版行业相关数据相比,这个比例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8]。2000年至2012年,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之后进入英语图书市场的数量甚至还低于阿拉伯语和日语[7]。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状况,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即其他民族的文学在英语世界得到的译介和接受程度是非常低的,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欧美文化中心主义和英美文化占据中西文化交流的强势和高位优势不无关系。

刘绍铭还说过:“要中国文学走入世界文学的主流,当然得通过翻译,但这类翻译,在形式和语言上都应是凡夫俗子接受得了的。”[4]的确,中国传统文学要走进英语文学和文化系统之中,进一步从汉学家和专业人士建构的文化标本模式中“蜕形”出来,进入更多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之中,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如何拓宽传统文学走近普通读者,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在数字媒介技术和资讯方式发达的今天,有学者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像本位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其文本语言本位,认为传统文学的视觉化再生产是传统文学“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策略”,传统文学的视觉化生产既是作品生命的延续,又是“消费社会文化再循环”的时代要求[9]。既然可视化开发可以改善传统文学在当前消费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再循环生态环境,那么,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当下语境下,将传统文学推向广泛的西方“凡夫俗子”的阅读视野之中,在有效完成初步译介和再生产等环节的工作之后,对文本进行可视化再生产,扩大受众覆盖面,形成再生产和可视化再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则不失为一种可以多加利用的方法。

美国CBS影业将“叶限”故事搬上银幕,让英语世界的广大消费者熟悉了来自中国的“灰姑娘”故事,的确起到了加速推动这个故事反复译介、演绎和传播的作用[2];后期的《鱼年》更是将“叶限”故事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的‘灰姑娘’故事”的标签。《聂隐娘》等古代武侠故事原本在英语世界也有一定程度的译介,2015年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在第68届国际戛纳电影节上一举夺得最佳导演奖,电影节上的观众评判这部电影“像唐诗一样美”[10]。英国权威电影杂志Total Film评论这部电影称“很迟缓,很轻柔,画面美到让你屏住呼吸”;影评人尼克·詹姆斯说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之一”;美国Wired杂志评价它是一部史诗一般的电影诗篇。尽管国外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导演艺术也有微词[11],但这部影片在一个方面的成功是不容忽略的,即给西方观众提供了一次走近中国古代小说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武侠故事的艺术魅力。《刺客聂隐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西方受众对《聂隐娘》一类武侠故事的阅读兴趣,“回归纯粹的古典诗意,是实现作品与中西方观众良好对话的途径之一”[10]。从中国传统文学对外传播的视角看,通过视觉化开发和创作,可以为西方世界的普通读者提供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平台,不啻为翻译文本的传播“造势”的一种手段,毕竟在目标文化系统的需求有限、文本传播渠道相对偏窄的情况下,让目标读者产生更多的阅读需求也是一种拓宽对外传播渠道的有效方式。

四、结语

考察过去数十年中英语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学译介状况可以发现,传统文学仍然具有相当的魅力,仍然有值得挖掘和宏扬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而且英语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学仍然存在输入需求。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学一方面具有“走出去”的价值,另一方面又面临“走出去”的接受性相对受限的状况。“叶限”故事的西游之旅及其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历程表明,只要方式译介策略得当,适当运用可视化再生产的传播手段,实现传统文学作品的真正“走出去”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行的。不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可视化再生产很大程度上仍然受目标文化体系和目标受众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会因为文化传播愿望变得迫切和热情变得高涨而改变,需要适度和适当运用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版权所有:留学生作业网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QQ:99515681 电子信箱:99515681@qq.com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从网络整理而来,只供参考!如有版权问题可联系本站删除。